INONX 官网的新闻与 Blog,已由一个独立的「文章生成 AI Agent」全权接管
它基于 ChatGPT-5 驱动,不只负责写作,还会做专业性把关、可读性优化、配图与图片压缩、SEO 策略、以及排版的视觉美化。简单说:从选题到发布,整条链路无人值守。
我为什么把内容交给 AI
过去我常遇到三类痛点:
- 效率与一致性难两全
手动写可以深,但更新频率上不去;交给外部团队能快,却难保品牌的一致表达。
- 专业性与可读性拉扯
写给业内的人太硬,写给大众又太浅。
- 从写完到被读到
SEO、结构化数据、图片优化、加载速度、可访问性,这些琐碎却关键的环节,很容易被忽略。
于是我决定把“人盯流程”改为“流程盯人”:人定义标准,AI 执行并自检,人只做例外处理。
我们实际上是怎么做的
- 1. 触发与选题
- Agent 每天根据行业趋势、站内搜索词、长尾关键词池,自动生成选题清单与优先级。
- 选题需先通过“重复度/价值密度”评分阈值才会立项。
- 2. 资料与事实校验
- 结构化检索与对比式摘要,生成“事实卡片(Fact Sheet)”。
- 不确定信息标注为待核条目,写作阶段不得引用。
- 3. 写作与风格控制
- 基于 ChatGPT-5 的多模板引擎:新闻体、分析体、指南体、访谈体等可切换。
- 风格守则与品牌术语表(Termbase)强约束,避免口吻飘忽。
- 4. 图片与版式
- 自动生成/筛选配图,做尺寸压缩、懒加载与 Alt/标题文本补齐。
- 文章输出自带层级标题、引用块、要点清单与可扫读布局。
- 5. SEO & 结构化
- 自动生成标题/描述、OG/Twitter 卡片、Schema 标记、站内链接与长尾锚文本。
- 出站链接做可信度评分与 nofollow 策略。
- 6. 质量门槛与发布
- 可读性(如段落密度、句长)、原创度、事实一致性、可访问性(如对比度/Alt 覆盖)达标才发布;
- 所有版本可追踪、可回滚,并带有可观测日志。
它具体解决了什么
- 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平衡:同一主题,默认生成两个受众版本(行业/大众)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
- 从被写到被读:SEO 不是“补丁”,而是“内建标准件”。
- 视觉统一:不再出现“这篇像海报,那篇像论文”的割裂体验。
- 稳定产能:内容频率不再依赖日程表,而是依赖策略门槛。
- 可追踪与可迭代:每篇内容都有行为数据回流到选题与模板层,而不是停在“写完即止”。
我给这套系统定了几条边界
- 事实优先:不确定就不写;可核条目不过关,整篇延迟发布。
- 尊重来源:引用有出处,概念有定义。
- 品牌一致:术语、口吻、视觉必须可验证。
- 可解释:每篇文章都能追溯“为什么这样写、为什么这样排”。
- 人只做“少数关键决策”:例如重大声明、合作官宣、敏感议题,仍由我终审。
这件事对 INONX 的意义
这不是“给官网装了个 AI”,而是 把内容层彻底系统化,为我们迈向“全流程 AI 自动化”打了第一根桩。
从内容开始,下一步会扩展到:
- 多语言联动(优先中英),让研究与产品信息同步出海;
- 多渠道自动分发(站内、Newsletter、社媒同步);
- 面向业务的文档自动化(产品手册、更新日志、集成说明书);
- 数据驱动的模板进化(不同受众、不同转化目标的模板池)。
这只是我通往“全面 AI 自动化”的一小步,但它已经在按我的规则,稳定地向前跑了。